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辽阳市公共行政服务全程代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5:40:53  浏览:88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辽阳市公共行政服务全程代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辽阳市公共行政服务全程代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辽市政办发〔2006〕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辽阳市公共行政服务全程代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O六年八月九日




辽阳市公共行政服务全程代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形成科学有序、合理顺畅、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和便捷的为民办事制度,促进各部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共行政服务全程代理(以下简称全程代理),是指承办单位由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心)窗口受理申办人办事申请,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由承办人负责全程跟踪办理,在规定的时限内为申请人无偿提供所申办事项的全过程代理服务。
第三条全程代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承办单位在市中心设置办公窗口;向社会公开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前置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和收费标准;根据职责权限,在规定的时限内为申请人提供优质高效的代理服务。
第四条实施全程代理的范围是:市中心各窗口(含综合窗口)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及相关联事项。
第五条全程代理遵循公开、便民、依法、高效和“一门受理送达、中心全程代办、项目并联审批、限时满意办结、监察现场监督”的原则。
第六条凡在市中心设置窗口的部门和虽未设置窗口但具有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及相关联事项的部门均实行全程代理。
第七条各部门应当明确分管全程代理工作的领导,以及申办事项受理人、全程代理人和具体办理人。申办事项的受理人、代理人必须由政治素质高、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代理人一般应为该部门的中层干部。
第八条各部门在市中心窗口的负责人(首席代表)为该部门的申办事项代理人;窗口工作人员为该部门的申办事项受理人;部门办理人由该部门根据业务内容确定一人或几人。未入驻市中心和在市中心设置综合窗口的部门申办事项受理人由中心安排专人担任。
第九条受理人在市中心窗口接受申办人办事申请,对申办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申报材料不齐全的,填写《全程代理受理反馈单》,一次性告知补办事项;通过初审的,填写承办单并做登记后,交给代理人审定,同时告之办理时限。 
第十条代理人对受理的申办事项审定后应在承办单上签字,迅速将材料转达给本单位办理人;由办理人按照办理时限办理。
第十一条根据申办人申办事项的具体情况,将代理事项区分为简单事项、复杂事项、特殊事项、上报事项和控制事项。
第十二条简单事项实行直接代理:申报材料齐全,属窗口首席代表(代理人)审批的,应即收即办,当场办结;需报分管领导审批的,分管领导一般应到市中心窗口现场审批;送回部门审批的,应于当日完成审批,返回受理人。
第十三条复杂事项实行承诺代理:
(一)需本单位一个部门承办事项,代理人根据代理事项办理程序,交办理人;代理事项具有多个环节的,由代理人负责协调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同步办理。
(二)办理人在承诺时限内将代理事项办结后转交代理人。
(三)代理人对代理事项进行复核后,返回受理人。
第十四条对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特殊事项,实行联合代理:
(一)联合代理事项由市中心确定牵头窗口,牵头窗口确定需参加联合代理的相关窗口,对受理的并联审批事项及时进行预审,并向申办人出具《辽阳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办件受理单(联办件)》,同时向市中心业务科室通报预审情况。
(二)市中心业务科室组织相关窗口统一现场踏勘、联合会审后,相关窗口按照各自职责和承诺时限同步办理,提出明确的审批意见。
(三)牵头窗口部门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后,返受理人。
第十五条上报事项实行呈报负责代理:
(一)中心窗口受理后,由代理人交办理人办理,在本单位承诺时限内与上一级审批部门联系办理。
(二)办结后返回中心窗口,代理人复核后,返受理人。
第十六条对申办的控制事项,受理人认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场或当天明确回复申办人;当场或当天不能认定的,在承诺时限内回复。
第十七条受理人在申办事项办结后,要进行全程代理事项登记。申办人领取办结批件时,应填写全程代理反馈单。填写时,受理人或相关工作人员不得诱导。
第十八条建立全程代理事项督办催办制度。市中心、各窗口代理人对收办的承诺件要及时催办,确保按时办结。对超出办理时限的,中心发《全程代理工作催办单》,同时,监察部门进行督办,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九条建立全程代理工作回访制度。市中心定期对办事群众进行回访,了解全程代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各职能部门办事质量、效率等,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第二十条市监察局、市中心、市政府督察室负责全程代理监督工作,并设立专线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投诉。同时,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公共行政服务工作义务监督员。 
第二十一条凡各部门应进入市中心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必须进入市中心,凡进入市中心的上述事项不准在中心以外受理。
对各部门项目进市中心情况将作为行风评议内容;对进入市中心受理项目在市中心外受理的,由监察局追究其部门的行政责任,并根据其情节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对群众投诉事项要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同时向社会公布投诉处理情况。
第二十二条在全程代理实施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按照我市的软环境建设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将全程代理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县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内容,并做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实行全程代理的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运转工作制度,报市中心备案。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06年8月10日起开始施行。
第二十六条各县(市)区参照本办法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对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购买中国产物品退还增值税的暂行管理办法

外交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关于对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购买中国产物品退还增值税的暂行管理办法》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购买中国产物品退税暂行管理办法》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对等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对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购买的中国产物品予以退还增值税。

  二、享受退还增值税的物品范围:

  (一)外国驻华使领馆办公用房及馆长住宅所消费的自来水、电、煤气、暖气;

  (二)外国驻华使领馆及馆长住宅使用的在中国市场购买的建筑装修材料及设备;

  (三)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在中国市场购买的合理范围内自用的中国产汽车;

  (四)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在中国市场购买的合理范围内的、单位金额在2000元人民币以上自用的设备及物品:家具、地毯、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话机、录像机、音响及其他办公用品等。

  三、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如需办理退税,应由外国驻华大使馆按季度汇总其使、领馆应退税额,填报《外国驻华使领馆退税申报表》,并提供办理退税的有关凭证(原始发票或复印件),于次季度第一个月分别报外交部礼宾司、领事司审核、登记签章,由外交部礼宾司统一汇总后送税务机关办理退税。 《外国驻华使领馆退税申请表》应由有关使馆馆长或指定的外交官员签字,其签字字样应送外交部礼宾司备案。

  四、外国驻华使领馆申请办理退税须提供如下凭证:

  (一)购进货物的普通发票;

  (二)水、电、煤气、热力公司为使领馆及馆长住宅提供水、电、煤气、热力的普通发票。

  五、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购进物品的应退增值税,依购进物品凭证的计税金额计算。具体计算方法为: 应退税额=计税金额×退税率 计税金额=普通发票所列(含增值税的)销售金额 1+增值税税率 计算应退增值税税款的退税率,为现行中国政府规定的退税率。

  六、申报退税物品的销售金额、进项金额及税额明显偏高而无正当理由的,中国税务机关将不予办理并签章退回有关凭证。

  七、税务机关在接到外交部礼宾司转来的外国驻华使领馆退税申报表后,经审核无误后,予以退还税款。所退税款直接退拨外国驻华使馆在京中国银行人民币帐户。 对外国驻华使领馆内容齐备真实的退税申报(除另有规定者外),税务机关原则上在接到外交部礼宾司转来的外国驻华使领馆退税申请表之日起一个月内办完有关退税手续。

  八、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购进中国产物品办理退税后如发生退货或转为其他机构和个人使用,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必须经外交部礼宾司或领事司向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申报手续,补缴已退税款。

  九、本办法所称?外交代表?、?领事官员?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五)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四)项规定的人员。

  十、各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及该等机构中比照外国驻华使馆外交代表享受免税待遇的外国籍外交人员可参照此办法享受退税待遇。

  十一、本办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8年11月28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8年12月1日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绿色转型,是指以加强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理念为基础,经济、社会、生态向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条 促进绿色转型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优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绿色转型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建立适应绿色转型的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

发展改革、工业、农业、商贸、建设、环保、规划、国土、科技、教育、财政、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绿色转型工作。



第二章 规划与保障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绿色转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太原市绿色转型总体规划纲要。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绿色转型总体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和实施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本行业绿色转型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七条 制定绿色转型重大政策、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应当进行论证、听证、公示。

第八条 逐步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设立绿色转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适应绿色转型要求的宜居环境建设、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政府管理等方面,建立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价。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发布空气、噪声、水质等信息,定期公布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绿色转型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绿色转型标准检索等服务。

企业、事业单位在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等工作中,应当建立绿色信息跟踪系统,建立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工作有关的档案。

第十四条 列入政府绿色转型计划或者政府投资的研究项目、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应当符合绿色标准和绿色转型要求,项目单位应当提供绿色项目方案。



第三章 绿色标准



第十五条 在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政府管理等领域应当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拟定地方绿色标准。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拟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绿色标准。

市人民政府拟定的地方绿色标准,应当按规定程序报请批准、公布。

市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在本市需要强制执行的标准目录。

第十六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绿色标准的实施工作。

第十七条 绿色标准是绿色转型管理、执法、监督和考核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绿色转型工作的依据。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标准复审周期适时提出复审意见。

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第十九条 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四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 实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生态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承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后,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绿色转型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实行主体功能区制度。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确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按照功能区划要求,制定功能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开发建设规划。对不符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功能区划要求的污染企业实施淘汰或者异地搬迁改造;对重要水资源涵养区、水土保护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

第二十二条 编制森林资源开发保护规划,按规划建立森林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森林生态系统。

第二十三条 禁止在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内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

第二十四条 营业性炉灶、茶(浴)炉、土小锅炉以及产热量在规定标准以下的锅炉禁止燃用原煤,推广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煤气、液化气、型煤等清洁能源。

在农村积极推广使用沼气。

第二十五条 对建筑、开采矿、物流、发电、煤焦、冶炼、水泥、电石等容易产生粉尘、噪声的行业,执行扬尘、粉尘、噪声污染排放标准及控制污染的操作规程。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或者太原绿色标准的环保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在绿色转型总体规划纲要中应当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二十八条 实行废弃物管理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应当承担相应的处理义务。

生活废水排放达到核定排放量的,应当进行废水的再生利用;未达到的,由城市公共污水企业处理,进行循环利用。

生活固体废弃物应当分类处置,可再利用的应当进行再生利用。

第二十九条 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建立耗能及排放废弃物档案,真实记录耗能及排污情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查阅。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清洁生产和绿色转型的需要公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列入名单的企业应当以互联网等方便社会公众查阅的方式公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对生产和服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十一条 实行绿色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绿色转型规划、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循环经济要求和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目,依法不予批准。

第三十二条 商品零售场所应当向消费者有偿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

餐饮业一次性餐具应当使用可降解餐具。

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在农村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第三十三条 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收费机制。

第三十四条 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实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推行科学的、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食品消费模式。



第六章 培育绿色文化



第三十五条 实行绿色文化教育制度。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制定教学规划,设置绿色文化课程,培育和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和环境道德观念。

第三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绿色转型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规划,对行政执法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绿色转型知识培训。

第三十七条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设置绿色转型专题或者专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等绿色文化。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绿色转型目标责任制,明确不同机构、岗位工作人员在促进绿色转型工作中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将绿色转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所属部门的绿色转型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第四十条 实行绿色转型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促进绿色转型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十一条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加强现场执法检查。

第四十二条 绿色转型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对绿色转型活动进行监督。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绿色转型工作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投诉、举报。接到投诉、举报的单位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或者举报人。



第八章 鼓励与奖励



第四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安排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对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废水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节能、减排、降耗的重点项目,财政给予贴息;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降耗,实施绿色产品认证、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科技开发,财政优先提供支持。

第四十五条 支持绿色转型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和国家专项资金,采取财政贴息补助、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等措施,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投入绿色转型。

第四十六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技术应用,促进绿色转型。

第四十七条 政府应当优先采购并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促进绿色转型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促进绿色转型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生态文明奖,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完成绿色转型年度考核目标的给予奖励。

第五十条 实行“绿色十佳”年度单位、人物评选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每年对绿色转型有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评选并给予奖励。

第五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奖励举报专项资金,鼓励投诉举报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绿色转型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绿色转型的公共服务。

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绿色转型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绿色转型。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第五十四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制定绿色转型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制定,逾期不制定的,追究其相关行政责任。

第五十五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